夜,寒梅落雪,瑞兆豐年。
京城最特色的建筑特征莫過于胡同,各式各樣的胡同,依坊筑巷,橫七豎八的聚集在一起,成為印烙在幾代人心中的記憶。
胡同多,門道也多,早兩年的時候,京城流行東富西貴,南貧北賤的說法,但是到了這兩年,在東城購置宅院的貴人們,也多了起來。
當然,主要是文臣居多,像是真正的貴人,世代傳承的勛貴外戚之家,當然還是住在西城。
至于原因,其實也簡單。
因為土木堡一役,朝廷新晉提拔上來的,都是相對比較年輕的官員,還有不少是從地方拔擢的,他們年資沒有那么久,剛到京城也不敢出風(fēng)頭,于是,只能購置一些小一點的宅院。
但是老大人們舒服久了,小門小戶的感覺拘束的緊,再加上,東城雖然沒有真正的貴人,但是卻有一尊大神,提督東廠的舒良公公的外宅。
這位雖是宦官,地位卻不可小覷,哪怕有王振的殷鑒在前,趨炎附勢者也總是有的,哪怕不走的太***素照面打聲招呼,日后萬一跟東廠打交道,也能有幾分薄面。
于是,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,原本稠密但狹小的東城胡同,開始漸漸出現(xiàn)了官宦之家。
剛開始是七八品的小官,等到了后來,慢慢的也多了五六品,甚至是三四品的大員,最顯著的代表人物,就是內(nèi)閣的李實大人和禮部的李賢大人。
這二位擢升的速度都很快,未發(fā)跡的時候就住在東城,后來成了朝廷重臣,東城也不似往常一樣只有商賈之輩。
于是,兩位老大人就干脆沒有挪動,只是將左右的連房購置下來,翻修后拓寬了不少,作為宅邸。
此刻,上書“李府”的宅子上,掛著幾個大紅的燈籠,映照著地上的白雪,煞是好看。
一頂暖轎悠悠的停了下來,隨后,一個身著錦袍的老者下了轎子,抬頭望著李府的牌子,輕輕的嘆了口氣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