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吏部天官王文,看著對天子亦步亦趨,但是,在這種事情上,他依舊不發(fā)一言。
因為,他違背不了自己的本心,即便知道舒良的背后是天子,但是,他也不能是非不分的維護舒良。
這和他多年所學所持相悖,他做不到。
但是,徐有貞可以!
雖然說他同樣是讀圣賢書,考科舉出身的,但是實際上,徐有貞的心思卻并不在學問上,他之所以竭力研習經(jīng)義,只是將它作為踏入仕途的工具。
甚至于,他都不在意大多數(shù)讀書人追求的所謂身后之名。
對于他來說,仕途上的發(fā)展才是最重要的,有一日他能身居高位,自然能夠讓人遺忘他曾經(jīng)做過的一切。
所以,他覺得,自己找到了機會。
天子需要一個,可以無條件維護天子利益的大臣,需要一個,在任何時候,都敢于冒著被群臣戳脊梁骨的風險,仍然面不改色的說出‘舒公公所為合理合法,并無不妥’的人。
于是,徐有貞找上了舒良。
還是那句話,徐大人是一個實用主義者,對自己仕途有利的人,他都愿意結(jié)交,對自己仕途有利的事,他都愿意做。
結(jié)交宦官什么的,對于徐大人來說,完全沒有心理壓力。
他之前之所以沒有走這條路,唯一的原因,當然是……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