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日綱能做上燕王,見解高人1等,令秦日南大受啟發(fā)。
不過,秦日綱做事不夠果斷,決定先禮后兵,希望陳承瑢可以知難而退。
他派秦日南到清涼門前叫陣,要求與陳承瑢會晤,打算和平解決此次沖突。
革命軍忙了1夜,仍在加緊部署防御措施,準備抵御太平軍的反攻。清涼門處的防御,由王樹仁負責(zé)。李銳則坐鎮(zhèn)城外戰(zhàn)船,隨時策應(yīng)城門守軍。
為了拖延時間,也為了麻痹敵人,王樹仁決定派陳承瑢與秦日綱會晤。
陳承瑢雖不愿意,卻已身不由己。在兩名家丁的護衛(wèi)下,陳承瑢來到太平軍中,與秦日綱見了面。
陳承瑢工于心計,為人圓滑,1見秦日綱就說:“秦兄,我們哥兒兩個自金田起義時,就是天王的左膀右臂,常常在1起并肩戰(zhàn)斗。
“去年牧馬人事件中,我替你抱不平,與你共進退,共同受罰。有這份交情在,何至于兵戎相見?”
陳承瑢其實比秦日綱年長。因秦日綱官位高,陳承瑢只能稱之為兄。
秦日綱冷笑1下,說道:“兄弟,私是私,公是公。你我私交雖好,我卻不能因私廢公?!?br>
他口才欠佳,拙于言辭,平時就沉默寡言。即便到了這種要緊的場合,秦日綱依然說不了幾句話,就停頓了下來。
陳承瑢能言善辯,見感情牌打不通,便轉(zhuǎn)而說道:“論公事,東王勞苦功高,是天國當(dāng)之無愧的棟梁。天王詔令北奸擅殺東王,又下詔斥責(zé)東王為東孽。
“各地東殿部隊深感不服,甚至已有嘩變投敵者。為了天國大局,也為了各殿軍馬的團結(jié),我愿舉行兵諫,請?zhí)焱跸略t為東王平反,宣慰各地東殿部隊?!?br>
秦日綱知道天王洪秀全已經(jīng)蒙難。他心想,以陳承瑢的精明,想必也知道此事,何以又提出這種要求呢?無非是緩兵之計。
內(nèi)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(xù)閱讀